【普茶文化】沧桑轮回,历经风雨,目睹人间百态,遗留下悠久的历史文化。
普洱茶文化为代表的普洱市文化体系的综合体
普洱茶是我国名茶之一,原产于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合名的,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经历千年的岁月流转使“普洱茶”积淀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从三国时的“武侯遗种”到《红楼梦》中的“女儿茶”,沧桑轮回,历经风雨,目睹人间百态,遗留下悠久的历史文化。
云南是世界茶源中心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与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在大量的研究成果已表明,世界最古老的茶农当属古代濮人。古代濮人是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叶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最早栽培和种植茶树的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志校释》:“永昌濮子蛮怠为哀牢之苗裔,亦即崩龙族之先民也。”哀牢人就是古崩龙人,即古代濮人。《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攻打商朝,得到西南八个小国的支持这八个小国中就有濮国,后来这些小国进贡给周武王的贡品是“丹、漆、蜜茶”等特产,这里提到的茶就是普洱茶的前身。
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扑子蛮”即濮人。顾炎武在《天下郡围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日‘扑子蛮’”。方国瑜在其《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考证说:“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今天布朗族、低族、德昂族的先民。“普”也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普洱”即“濮儿”。故普洱地名和普洱茶也因“濮儿人"而得名。
云南古代民族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世界最古老的茶农当属古代濮人后裔的今布朗族、侃族、德昂族,而他们也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树的主人。
20世纪80年代,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雨濮”的文化遗存,这再次证明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最早居民是古代濮人。1975年在布朗山老曼峨山出土了一些1000多年前古代濮人种植茶树的工具及布朗先民在此安营扎寨的遗迹。在古茶山深处,凡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都有着零星或成片的古老茶园。今天,在布朗山巴达村和附近南糯山,除了存有一些树龄为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外,还有许多树龄达800多年的人工种植的古茶树。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统称扑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 澜沧芒堆寨低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经研究,澜沧邦崴过渡型干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勐海南糯八百年前栽培型大茶园,是距今55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种下的。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甫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南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腊县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六代人,茶树在石屏人到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种的。
布朗山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大劭龙镇,因布朗族而得名,是研究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核心区域。布朗山为澜沧江下游西(亦称仃外)以佛海(今勐海)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景迈等六大茶山之一,其与澜沧江东岸(亦称江内)以易武为中心的倚邦、蛮砖、攸乐、莽枝、革登等六大古茶山共为普洱茶的十二大茶山亦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主产区域。
布朗山广泛分部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其种植资源价值极高,已发现的就有6个茶种,均属普洱乔木大叶良种,具有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叶质柔软、萌发期早、采摘期长的特点,鲜叶中水浸出物多,其多酚类、儿茶素、咖啡因及各类营养物质均高于其他地区良种。布朗山茶以古茶叶为原料,品质优良珍贵,深受人们喜爱。
据《中国古茶树》记录:在中国云南勐海大黑山的"巴达"茶山上有两棵1962年被发现的、被载入了人类史册的、已经有1700余年树龄的野生古普洱茶树;已经被科学研究者标为1号和 2号。是贺松村甚至整个云南勐海县引以为傲的“巴达山野生茶王树”。
野生古普洱茶王树1号,树高23.6米,基部干径100厘米,所处的海拔是1960米;野生古普洱茶王树2号,树高32.1米,干径82.5厘米,所处的海拔是1954米。
野生古普洱茶王树1号,在2012年9月27日因内芯树干朽空倾倒而死亡,非常令世人叹息!
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两颗古普洱茶王树的存在,也因此向全世界证明了“茶树和茶叶起源地”就是在中国,就是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块大福地上!